家犬自治區
激情的魔力﹕紀念伯恩斯坦
由
於 2008-05-02 07:57 PM 發佈 (1838 查看)
激情的魔力﹕紀念伯恩斯坦
作者:李歐梵(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教授)
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二零零八年四月號
我覺得伯恩斯坦非但把全部生命獻給音樂,而且也把這個音樂的生命活生生地呈現給觀眾和聽眾,充滿了激情,再冷酷無情的人都會被他感動。
今年是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(Leonard Bernstein)誕生90週年紀念,也是他被任命為紐約愛樂樂團總監而一舉成名的50週年紀念。今年秋天在紐約全城將大事慶祝,從9月24日到12月13日,舉行各種音樂會、展覽、論壇及表演節目,主辦單位是紐約愛樂樂團和卡尼基音樂廳。
在古典音樂界,今年又恰是指揮大師卡拉揚誕生的百年紀念,因此坊間的各種再版唱碟也以卡拉揚的居多。我曾在本刊寫過一篇紀念他的小文,但並不熱衷。這兩大「天王」指揮家,我寧願選擇伯恩斯坦。為什麼?原因很簡單:我覺得伯恩斯坦非但把全部生命獻給音樂(卡拉揚也是如此),而且也把這個音樂的生命活生生地呈獻給觀眾和聽眾,充滿激情,再冷酷無情的人都會被他感動,甚至受他感召。這一種天分是上帝的恩賜,所以有張紀念他的紀錄片DVD就叫做《音樂的恩賜》(The Gift of Music)
猶太人生觀溶進指揮
伯恩斯坦的上帝,是猶太人耶和華,他也是一個猶太人,所以處處流露出一種猶太知識份子所獨具的人生觀。這種人生觀表現在藝術上,就是一種充滿了矛盾,既哀又美,在淚中作樂的激情;猶太人是「離散社群」
,所以非但到處為家,而且把這種文化的「根」重建在各個創作領域之中。相較之下,卡拉揚是一個藝術貴族,他維護的是一個西方音樂傳統,甚至不惜一切以最新的科技來保存它──但更重要的是保存他自己的指揮藝術。所以每當我看卡拉揚的錄影片,都會覺得他高不可攀,而看伯恩斯坦時,他出現的第1個鏡頭,就會令我感到溫暖,心中暗叫一聲:「Lenny,你好!」
我看過數場伯恩斯坦指揮的音樂會,甚至在他訪問印第安那大學曾有一面之緣,但不敢上前寒暄(我在音樂家面前往往如此)。我記得有一次在芝加哥看他指揮維也納愛樂,演奏完畢謝幕時他太激動了,一不小心跌在台上。全場觀眾都大吃一驚,生怕他出事,樂師們當即離場,事後在廣播電台上聽到他被送到急診室,檢查後無礙,有人說可能他的酒喝多了。因此我不免想到一個與酒神狄奧尼修斯有關的英文字眼──Dionysian,一種欲醉欲狂的心態,恰和尼采所謂的「阿波羅」(Apollonian)的理性心態成對比。尼采認為在交響樂中,最佳表現酒神精神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,而此曲恰恰是伯恩斯坦在1990年8月19日告別樂壇的最後一個節目,那晚他在「檀歌塢」([wiki=en]Tanglewood[/wiki])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,據說奏完後雷聲大作,好像上帝在天上呼應。其後不到兩個月,這位大師就與世長辭。我真懊悔那晚因一念之差沒有去聽那場音樂會,失之交臂。好在有一張現場錄音的唱碟,這首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又收入一套最近再版的《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》的紀念碟中(DG發行,共6張,還包括他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時演奏貝多芬第九),彌足珍貴,如果只推廣一套伯恩斯坦的唱碟,也非此莫屬。
馬勒的「靈魂接班人」
然而所有樂迷心目中的伯恩斯坦都和馬勒分不開,這兩位音樂家可謂「心有靈犀一點通」。似乎當年馬勒說的那句話「我的時代將會來臨」,指的就是1960年代;他的「靈魂接班人」就是伯恩斯坦。甚至有人說:伯恩斯坦自己都覺得是馬勒的化身;60年代以後的「馬勒熱」是他帶起來的,雖然在此之前是有馬勒的大弟子布努諾·瓦爾特(Bruno Walter)指揮過幾首交響曲和《大地之歌》,但並不太受樂團和聽眾歡迎,直到伯恩斯坦大力推動,並與紐約愛樂錄製全套馬勒交響曲之後,才掀起全球狂熱。這是樂壇眾周所知的事實。
但樂迷們收藏伯恩斯坦的馬勒音碟,往往以後來他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為主,然而係聽之下,這一套馬勒全集中的演奏水準卻有點參差不齊,因為他指揮了3個樂隊:維也納之外,還有阿姆斯特丹和紐約,當然這3個樂隊都有演奏馬勒的傳統,但在我個人聽來,阿姆斯特丹Concerthebouw樂團演在的第一和第九,就不能令我感動;紐約愛樂雖是伯恩斯坦自己的樂隊,但多年離別重逢之後,伯恩斯坦便了,他的音樂感也深沈得多,紐約愛樂的音色卻沒有太大改變──響亮華麗,但沒有維也納愛樂的深度。我此次重聽的一大發現,是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的馬勒第八,非但有雷霆萬鈞之勢,而且調理分明。馬勒第八號稱「千人交響曲」,需要6位獨唱加、3個合唱團和全體樂隊,指揮駕駛起來很難得心應手,看老年的Lenny表現得實在精彩,記全情投入也控制有方,樂迷們可以從全套影碟(共七張)中窺見他指揮所有馬勒交響曲的全貌,而維也納愛樂──這個馬勒自己的樂隊──當然早已在伯恩斯坦訓練之下(內中不乏樂師們暗中抗拒的細節,把Lenny弄得很惱火),奏得爐火純青。
我此次重聽伯恩斯坦,又發現了另一張以前從未看過的DVD影碟,名叫《小鼓手》(the little drummer boy),是他對馬勒音樂的個人演繹,就是從馬勒出身的猶太文化傳統講起,有心的樂迷和馬勒迷不妨看看。此外德國DG公司又再版發行了數套伯恩斯坦指揮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唱碟,我個人購買的柴可夫斯基和西貝流士,這兩套唱片中的部分作品,當初發行時曾引起不少爭議,因為伯恩斯坦演奏的速度偏慢,但我聽起來依然感動。這就是他激情的魔力。